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6月4日讯(融媒体新闻中心 浙江之声记者 吴迪 通讯员龚百晓 张雪明 陈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发挥长三角一体化优势,迅速启动了一系列联防联控机制,并在交通运输、医疗救治、证码互认、复工复产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合作,共同为这场“大考”交出了一张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答卷。
3月11日,一架东航客机从澳大利亚墨尔本飞抵上海浦东机场。据公派归国人员袁先生回忆,他第一次在机场看见这么多“全副武装”的防疫人员。下飞机后,他们经过了一系列检疫和登记环节,确认体温等“没有问题”后,很快被引导到了浙江驻浦东机场的工作专班。随后,一辆大巴车载着他和其他乘客奔赴浙江。
“我们乘坐的大巴在浙江省嘉善县进行分流,到了杭州市江干区之后又转到余杭区的防疫车,送到我所居住的闲林街道,再送到各家的小区门口。”袁先生说。
这一全程闭环的入境人员中转流程,是长三角三省一市对疫情联防联控的一项重要创新。苏浙皖三省派遣工作组到上海浦东、虹桥两大机场,负责本地中转入境人员的运输工作,避免境外归国人员在回家路途中可能造成的感染风险。记者从省交通厅获悉,截止4月2日,浙江省共安全转运旅客17239人,有效防止了疫情向我省输入,实现全过程“零感染、零漏运、零违纪”的工作目标。
浙江省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客运处副处长崔屹忠说,没有长三角的通力协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夺取这场防控胜仗。“上海机场方面,要选最合适的场地,选便于旅客走最短的路线。江苏,曾经出现防护服一时补充不上,浙江省马上把防护服调剂给他们。安徽在拿到浙江省分享给他们的车队运行手册后,迅速上手运行。”
人员“零感染”的背后,有一张卫生人员织起的防疫大网。浙江省卫健委应急办四级调研员孔令杰告诉记者,浙江在上海浦东机场、嘉兴大云工作站共派出200名左右的卫生人员,进行全方位防疫检查工作。“没有长三角联防联控,我们防控压力、局部传播风险就更大,人员感染的概率也会更高。”
孔令杰同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为“长三角卫生一体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未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还将进行更深度的探索合作。“第一个是长三角共同应急预案、联合预演研判和演练等,将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度化;第二个是公共卫生互通互享机制,将在信息传递的准时准确方面进一步提高;第三个是区域远程会诊,长三角将利用原有远程会诊信息平台,汇集更多更优秀的专家资源,共同在远程医疗咨询、跨区域危重症疑难杂病会诊、特约专家会诊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推动;第四个是建立长三角卫生联合培训演练基地。目前初步选址在浙江湖州,研究方案我们正在制定当中,三省一市基本达成了共识。”孔令杰说。
在这场疫情精准防控战中,健康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月11日,杭州率先诞生健康码之后,上海推出“随申码”、江苏上线“江苏健康码”、安徽推广“安康码”……到3月5日,长三角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健康码全覆盖。浙江嘉兴平湖县独山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吴炜说,早在健康码全面互认之前,他们就与上海金山区率先推出了“两书一证”人员车辆互认通行机制,保证2000多名居住在上海金山的企业员工正常出行。
互认机制的探索,让长三角企业复工复产步入“快车道”。面对企业之间跨行业、跨边界、跨境问题,长三角全力协调,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据了解,上海有家生产消毒洗手液的企业要复产,上游有11家供应商要协调:标贴在江苏太仓,小包装瓶在上海青浦,大包装瓶在浙江嘉善……
浙江省经信厅产业转型升级处处长苗文斌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杭州一家生产红外测温仪的企业遭遇线路板断货,而线路板的供应源自一家安徽企业。浙江致函安徽省工信厅,希望这家企业抓紧复工,安徽及时协调这家企业和其它产业链配套企业,保障了浙江企业红外测温仪的持续生产。同时,浙江又把生产出来的成品“反哺”到安徽。苗文斌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没有上海、安徽、江苏对浙江省的支持和供应,浙江省很多企业也复工不了,他们的产品也没办法生产。大家同步开复工以后,一条链动起来,就有成熟的产品可以供应市场。疫情让长三角企业真正成为了‘命运共同体’。”
加速下好这盘“抗疫大棋”的还有长三角文旅业。3月下旬,长三角旅行商大会在湖州举行,来自长三角25个城市的旅游行业协会、重点旅行商负责人发起联合倡议并签署战略协议,共同推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相关签订招揽协议以来,浙江省湖州市上榜国内心仪指数热门目的地,是上海周边游的首选地。截至目前,湖州全市已派发各类旅游消费券22万张,预订酒店民宿78150间。
浙江省湖州市文广旅局交流与推广处处长吴军粗算了一下,现在湖州有7成的游客来自长三角,更多长三角游客享受到湖州全域旅游的成果。
突如其来的疫情,全方位检验了长三角一体化应急管理协同发展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多的防控举措还在探索、落地。用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勇的话来说,长三角彼此优势互补、集团作战一定会带来“3+1>4”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