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5月16日讯(中国蓝融媒体中心 新蓝网记者 余丽燕)“我要和钟南山合个影”、“这个红点就像我们当时所能做的事”、“这幅画和我们刚到湖北时情景一模一样”……今天(16日)上午,“众志赞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国美术学院线上教学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现场展出的200余件主题创作、130余组小型作品,引发了第一批“特殊”的参观者-浙江援鄂医疗队队员的共鸣。
和“领路人”合个影 难忘披“荆”斩“疾”的日子
一进展厅,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许晓玲就被正中间的钟南山院士雕像吸引住了,要求同事帮自己拍个合影。
许晓玲与钟南山雕像合影
“他就像是我们这场战‘疫’的领路人,在这里我还看到了各行各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在战‘疫’过程中做的贡献,我们这个民族真的很伟大。”今年2月,许晓玲跟随浙江援荆医疗队到了湖北荆门,那里也是她的抗“疫”战场。
“当时条件比较艰苦的,那里没有ICU的,下午到了,晚上就去医院考察。”许晓玲说,当时监护室是建立在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老院区,她们到了之后第二天就建好了ICU,第三天就开始收治病人,“每一天都值得回忆,也是职业生涯最难忘的。”
灰色丛林里的一点红 像极了当时的我们
在一幅名为《援鄂》的画作前,记者看到了一位久久没有离开的女士。从穿着的T恤可以看得出,她也是一位援鄂医疗队队员。
“就是这个红点,就是这么一丝希望。”她叫王昊囡,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EICU的一名护士。和许晓玲一样,也是援助荆门的一位医护人员,“我们到的那天,就跟这幅画是一样的,天也是灰的,面对的也是座空城。”
《援鄂》
王昊囡说,这幅画就仿佛带她回到了踏上抗“疫”战场的第一天,“有可能被整片灰色盖掉,也可能是一片红光照耀大地,就是这种感觉。”
以“艺”抗“疫” 他们用笔记录下这场战“疫”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全貌。”站在国画作品《荆楚长歌一一庚子武汉战疫纪》前,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老师盛天晔告诉记者,这幅长13米,高近5米的国画作品,是他和徐默老师带领研究生团队花了一个月时间绘制的,“因为场地太小,直到挂上墙才看到了全貌,比我想像得要好。”
《荆楚长歌一一庚子武汉战疫纪》
盛天晔向记者介绍,因为纸张大小的限制,最终呈现的作品由18张画拼接而成,描绘了武汉一线医务工作者、各方支援力量、社会志愿者、普通市民在武汉疫情最艰难的时刻,坚守、互助、奉献、战斗的宏大场面,“向武汉的抗‘疫’英雄致敬。”
《荆楚长歌一一庚子武汉战疫纪》创作场景
师生利用不同的专业优势各显身手,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聚焦无数忠诚的医者、慷慨的志士、平凡岗位上的每一个抗疫工作者,表现中华民族全民抗疫的感人画面,呈现中华民族面对疫情的“众志成城”。
《木刻民眸》系列黑白木刻版画作品
《众志成城》
《英雄之城》
雕塑《晨昏昼夜》
据了解,本次展览线下将于5月18日(周一)对观众有序开放,持续到6月6日,实行实名制预约、错峰、限流参观,通过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平台,使用第二代身份证预约3日内(不含当日)的参观,每日限额600人。
